行业资讯
Company News
科技赋能金融 中小券商“换道超车”正当时
 2019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要求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要达到这一要求,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各持牌金融机构,都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速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赋能金融优化发展。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在细分领域开展金融科技合理应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风险技防能力增强等方面的布局,可实现创新与突围。
  国外处于数字化时代初期
  金融科技发端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支付体系。迄今为止,金融科技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电子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目前正处于数字化时代初期。
  一是电子化时代(1970年-1990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电子支付大幅缩短银行业务流程。1967年,英国巴克莱银行部署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提款机(ATM),意味着传统支付模式被打破。此后电子支付系统迅速发展,国内和国际支付开始步入电子化时代,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务流程更加便捷,商业银行管理和服务效率明显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化时代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转变。
  二是信息化时代(1990年-2016年)。这一阶段以互联网广泛使用为特征,基于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各金融业务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和资金端之间建立了互联互通体系。特别是,资金交易渠道发生巨大变革,金融信息共享与业务对接在网络平台瞬间完成,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如2005年3月在英国成立的Zopa公司,开启P2P借贷行业之先河。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逐步加深,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金融科技开始以信息化为基础向数字化时代转变。
  三是数字化时代(2016年至今)。数字化时代典型特征是信息透明、高速高效和边界模糊。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崛起,科技赋能金融的范围从银行扩散至保险、证券行业,从传统支付及风险控制扩散到财富管理、投资等领域。全球顶级投行加大数字化金融软件开发,如摩根大通创造出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资产组合管理及投资软件You Invest等金融科技产品。以数字化金融为特征的金融科技正全面发力,从各个领域冲击着投资者对传统金融产业的认知,颠覆着原有金融生态。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加快
  国内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要晚于境外发达市场经济体,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金融科技,一批头部互联网公司已进军金融业。目前,国内数字化金融企业异军突起,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靓丽成果,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已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电子化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业务和办公领域。第二阶段大致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传统金融业务从线下转到线上。线上服务平台发展迅速,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了业务办理、产品及服务购买、线上支付等网络平台的全流程交互。金融企业获客渠道、客户运营、业务等在互联网支持下迅速发展,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特征较明显。第三阶段大致从2017年伊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次第出台,互联网金融不仅局限于平台范畴,以数字化发展的技术驱动特征更加明显。技术开始切入到金融产业的各个链条环节,科技赋能开始覆盖金融全产业链流程及金融管理全模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驱动下,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特征,目前数字化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从金融科技发展总体看,国内金融科技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新型支付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多元化,传统支付业务逐渐被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跨境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替代。特别是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迅猛,2018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190.5万亿元,同比增速58.40%。二是新型融资模式。以消费金融和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得到大规模发展,以在线消费金融为例,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在线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19211.7亿元,预计我国在线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在2019年、2020年将分别达31349.6亿元和46698.4亿元。三是数字化智能服务。科技赋能金融开始以数字化形式运用到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方面,如基于大数据的量化投资模型;以语音技术、知识图谱等为基础的智能客服终端。
  从证券行业看,金融科技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金融科技人才的迅速增加。二是智能投顾发展较快。国内金融科技中的智能投顾发展速度惊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总额将超6600亿美元,用户数量超过1亿,行业空间巨大。三是科技运用到证券业的各个领域。金融科技在证券业务中的前端应用(如精准营销、智能客服等)不断深化和拓展,并向中后端延伸。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逐步实现智慧运营的转型,在管理决策、业务办理、风控合规等方面不断深化技术应用,推出新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018年底在证券行业开展的金融科技专项调研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四项金融科技技术中,79家券商至少有一项应用落地。
  虽然我国仍处于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阶段,但金融科技正以迅猛的势头重塑我国的金融业生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日渐深入,市场认可度急剧攀升。从公开数据看,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营收总规模达到6541.4亿元;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9698.8亿元。
  具体到证券行业,券商传统业务发展钝化,正借助科技赋能发力。
  长期以来,证券业的创新动能明显不足,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传统业务仍然占据较大比重。随着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证券业开始加大科技投入,以借助科技赋能带动证券业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19年6月公布的《2018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指标排名情况》,2018年国内98家证券公司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之和已达130.67亿元,同比增长16.43%,较上一年投入力度明显加强。叠加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化趋势明显,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加快,这对证券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效率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通过科技赋能金融,加快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速度,将成为证券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新的逐鹿场,中小券商可凭借小而灵活的优势,在金融科技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如华鑫证券在2017年布局金融科技,2018年确定依托金融科技实行换道超车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方面应对未来发展
  一是证券行业要紧跟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趋势。未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四大技术对金融产业的深度推动,将对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金融产业模式演变与业态发展反过来加速金融科技的发展。未来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和电信等行业的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将变得顺畅,在建立起互联互通的数据服务系统、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后,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行业,谁能最快最有效通过大数据平台得到最有价值的市场投资信息,最先提供便捷的服务,谁就更可能赢得市场机会。
  二是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夯实金融服务基础。金融科技业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金融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尤其是中小券商,更要精准对标,选准突破点,在未来几年逐步有的放矢地大规模增加金融科技研发费用,夯实与相关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科技平台建设,加大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上的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保证对客户、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及管理服务,最终实现横向贯通、纵向精进的平台发展战略,从而拓展更广泛的投融资渠道。
  三是健全智能投顾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差别化的财富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运用,智能投顾领域的数据聚集和挖掘、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客户风险特征的精准刻画都将得到明显加强。另外,行为科学也将被契入到金融科技中来,以全面评估客户风险。同时,通过金融科技平台对市场状态进行不间断监测,使投资组合与投资者的风险状况尽可能一致,为投资者提供更快速更有效的财富管理咨询、顾问等服务。
  四是增强券商合规防控能力,有效对接金融科技审慎监管。券商未来在风险管控上将遇到两方面的挑战和应对:一方面券商自身在开发金融科技的同时要迅速建立起技术预警同步机制。券商业务在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的资本流动加快下,速率和效率也同时加快,线上交易终端APP更新和升级将快速发展,客户身份、财产、账户、信用和交易等数据资产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能够实现精准获取。上述因素意味着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程度远高于传统金融,要求券商在开发金融科技过程中,同时加强金融信息传输安全性、存储加密性和双向认证等技术的保证,确保新技术条件下的金融信息安全,要求各券商大力自建金融网络管控体系。另一方面在防范金融科技带来的合规风险时,做到事前管控能够有效对接审慎监管。随着科技赋能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带来相关业务的野蛮生长,以及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门槛和底线极易被打破。监管层将利用科技平台优势,在监管穿透、监管技术上创新审慎监管机制,使证券各机构合规风险的执行情况很快被识别,这就要求各券商必须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规范管理,明确金融科技条件下的监管红线和底线,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做到事前源头的管控,最终有效对接来自监管层的金融科技审慎监管。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35-623666
公司名称腾龙国际客服
 公司地址山东 烟台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国际客服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国际客服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35-623666  公司地址山东 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