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科技与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馆变流量为“留量”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上海自然博物馆,数十个展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新馆开馆6年来,累计开展教育活动9.4万场,受众173万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达200多万。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科学和艺术的联动,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上海自博馆把流量留下来,变成“留量”。
上海自博馆全貌(本文图片:央广网发 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内,一座酷似鹦鹉螺的绿色生态建筑里,讲解员正在为大家介绍,这里常年充盈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就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自然博物馆。自博馆始建于1956年,2001年并入上海科技馆。
讲解员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还藏有近30万件藏品。
细细看去,自博馆每个展柜,都颇有巧思。“秦岭”展柜,49种102件秦岭代表性动物标本,依照其生存海拔高低错落分布在木状树系上,栩栩如生。“青藏高原”展区,凝聚着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毕生的心血。
生命长河展区
挑高空间的“生命长河”展区,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动物汇聚到同一时空,一个个高大伫立的化石或标本,犹如生命长河中的点点浪花。最受瞩目的,当属必须昂首仰望的马门溪龙骨架,这可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上海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金雯俐和他的同事们六年来一直在为这里的游客讲解,对于这些展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金雯俐:我觉得是观众最喜欢的一个区域,因为观众一进上海自然博物馆,踏进了第一个能够看到大型标本的展区,就是生命长河展区,而且因为这边的标本布置的比较密集,所以观众有一种和就是我身边全都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各种标本围绕在我身边的感觉,而且跟以前的传统的博物馆又有一点不一样,因为传统的博物馆还隔一层玻璃,观众和它距离比较远,所以观众一进到生命长河展区,有一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的感觉。
记者:我看每一件展品都是栩栩如生,都是标本吗?
金雯俐:其实我们整个上海自然博物馆里面展示出来的11000多件标本或者模型里面绝大部分是标本,其中有少部分是模型,因为有一些确实是采集起来比较困难,还有我们后面看到的这些古生物,因为它已经灭绝了,所以就以模型的形式来呈现,比如说这些恐龙,猛犸象是模型,但是大部分像骨架看到的是化石。另外这边看到的离我们近一些的这些鹿是标本。阿根廷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其实我们上海自然博物馆里面摆放的阿根廷龙的模型是一个缩小的模型,大约是重一吨多1.4吨、4.5吨,重4.5吨,但是真正的阿根廷可能会达到100多吨,我们整个展示放不下了。
记者:您看这个展区当中有哪些是镇馆之宝?
金雯俐:不敢说镇馆之宝,因为每一个人到了博物馆来看,都会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那么在这边观众比较喜欢的是马门溪龙的骨架,就是咖啡色的马门溪龙的骨架,因为有很多是上海本地的观众,他们小时候就到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去参观,带有一种深刻的记忆,像我小时候也是到大厅里面去找大恐龙,这具马门溪龙,所以在新馆里面,我们一定要把老馆的马门溪龙龙搬到新馆,让这些曾经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粉丝再有机会能够看到他的风采。
记者:你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孩子们最关心的是哪些问题,提得最多的是哪些问题?
金雯俐:其实提的最多的问题比较简单,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物种,当然真的假的是所有的人都会去关心的,基本上是还有什么是提的最多的问题。我觉得他们比较喜欢那些他们有生活经验,从孩子来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会去关心那些对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些相关的。比方说现在有很多小朋友喜欢恐龙,所以他们从小会去看各种恐龙的图画书,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一件比较神秘的物种,所以有可能他看到了图画书里面有埃及棘龙,有翼龙,他就快到博物馆里面去找找的,肯定是跟他书上的看上去形态很相似,他认得出来,这就是埃及棘龙。但是这个形态它又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对他来说,所以这个是小朋友比较感兴趣的。另外还有像北极熊、大熊猫,我们这边看到的驯鹿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对他们来说是这样的影响,所以都是小朋友比较感兴趣,当然成年人也会对那些东北虎对于一些馆里面珍藏的标本,对于标本的价值是怎么样会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
金雯俐介绍,运用增强现实技术,东北虎、风神翼龙、禄丰龙等静止的标本,可以在手机上“复活”;马门溪龙,从骨架变成了原本的模样,还穿梭时空,缓步走回到自己生活的白垩纪……
金雯俐:自然博物馆展示的本身是很多的标本,就有人觉得自然博物馆里不需要很多高新技术标本放在那边,就是它的价值。但是现在我们用一些高新技术可以让观众更多的去了解标本背后的信息。比如说这一件马门溪龙的骨架,很多人就忘记了他在老馆里面到底是长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用了新的AR技术,让观众把自己的手机里面打开一个程序对准它,你就可以看到它活了起来,变成了有皮有血有肉的样子,然后回到了他的家自然博物馆的老馆,接着会再回一次家,因为老馆毕竟是他自己生活的家,然后再回到他过去生成的恐龙时代,所以通过这些技术你可以知道这件标本它在展区里面,但是你可以知道他背后的那些看了视频就知道他平时的生活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一些生活的习性是什么样。这样的就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让观众了解。
在自然博物馆里面,其实生命长河它有100多件生物的标本,在同一个场所就是同一个展厅里面一下子集中的放在一起,这其实在自然界里面不可能看到,比如说那边是已经灭绝的,生物这边是现身的,还生存着的,还有天上飞的,水里面游的,地上跑的,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来了一个大聚会,这种情况只有在博物馆才看得到,有可能你到野外可以看到这一个生物你可以了解很多,但是你在博物馆里面才能看到他们在一块。等于买一张门票进来,所有的都能看到了。而且放在一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去进行比较和分析,你观察一下大白鲨和鲸鲨他们的体型,他们的牙齿有什么区别,因为摆在一块很容易就可以去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的话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更多的一些科普知识。
而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不仅会收获一场视觉盛宴,还会产生多重思考。迁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狮群、长颈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内,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超清动态影像与经典手绘背景画动静结合,讲述了从旱季到雨季、从晨光到日暮、悲壮而温情的非洲原野。
非洲大草原
对于博物馆的“精心布局”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如数家珍,他介绍,馆内的布局策划前后花费了约8年时间,运用数字化技术给观众带去沉浸式的体验是博物馆不断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王小明:现在的自然博物馆已经进入到一个5G时代,那么在5G的时代的话,技术和科学是高度的融合,所以在一个博物馆来讲的话,它是在展陈上,首先是要考虑在技术和科学的融合的过程中间我们来实现。对每一个空间展陈的空间的话,都给观众带来一个可质疑。然后再长成的过程中间的话是企图还原一个科学研究的一个整体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包括在考虑科学家怎么样在发现物种的一个过程,那么科学家当时在那个环境中去怎么样去思考,所以我们通过科学的技术,特别是新兴技术,把场景很好的还原出来,在逼真的环境中间让参观者去体验科学家的一种精神。在过程中间,去探索未知世界,激发参观者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好奇心。把它友好地结合起来,所以技术实实在在能够助力我们场馆教育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培养参观者的个性特点和爱好,那么激发他们的更多对自然的一种好奇心,投入到对自然的保护和研究中间去。
科学没有距离。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大家几乎可以“零距离”观赏标本——栏杆尽可能降低,隔离玻璃尽可能减少,展品就在观众的身边。上海自然博物馆也注重用现代技术重构场馆的知识体系,借助新媒体技术,向公众提供自然、科技、艺术多重结合的导览。
在自然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幅热带雨林马赛克画。馆长王小明说,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科学和艺术应该在博物馆内发起联动,所有的布局和策划都基于精巧的构思,这不仅是每一个博物馆原创性概念和模式的独特彰显,也会给予观众不同维度的思考。
自博馆入口处马赛克墙
王小明:我们一开始在比如说进来自然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就用了一幅马赛克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的话是告诉大家是一个热带雨林,在整个全球的话生活动效性是非常稳定的。这幅一幅图画从地铁一出来就能够看到这里,让大家有个思考,为什么用这幅图画,因为这是生态系统最稳定的一个价值,所以把观众就开始吸引住。那么随着在过程再往前面走的话。我们用马赛克展示了另外几幅图画,一个是一个墙上是已经灭绝的动物,墙的对面的话是引即将濒危的动物或者已经濒危的动物,这又开始带来一个观众的思考。这个博物馆里面是怎么样来展示这些东西的,已经灭绝了的,他是如何展示的?那么即将或者正在灭绝的,他们有哪些行动来告知我们观众,我们应该为地球为生物多样性做哪一些保护?那么从还没进馆的时候。那么进了馆的时候的话,我们又通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融合,创造了一幅一幅的博物馆的藏品的图画、绘画。
在这幅画里面你可以看到作者的画,一是有科学家,二是有艺术家,这两者的友好的结合,那么真正体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在一起。那么,除此之外的话,我们在场馆中间大家都知道场馆的另外一个教育的方式,就是说推出很多临展,比如说我们曾经推出了一个临展是青花陶瓷展,那么青花陶瓷展的话,我们是从科学的角度,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那么使陶瓷在艺术性和生产的质量性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有了这些数量或艺术的欣赏水平的提升,那么它的销量就会更好了。
这样一来的话,通过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能够帮助观众去理解,科学真的是很美,我们都能够为科学的进步能够受益,我们自己也能够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间能够很好的成长,这对博物馆的话,它的一个主流群体的话是青少年为主的话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一来的话,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我们说藏品特别是在当今的话,我们说是在5G的时代的话,应该是说通过跨界的一种思维,在新兴技术的支撑下,使场馆的教育体系能够重塑。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35-623666
公司名称腾龙国际客服
 公司地址山东 烟台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国际客服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腾龙国际客服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535-623666  公司地址山东 烟台